且不提古德里安的动作,罗科索夫斯基这里是长吁了口气,实际上在最后一天时,他的部队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德军还能维持前一天的攻击势头,那么败下阵来的绝对是他。 所以对于能获得第一回合交锋的胜利,罗科索夫斯基仅仅表示了谨慎的高兴,与此同时,他更多的在考虑下一回合该怎么打。继续上一回合的打法恐怕是不现实了,德国人已经看穿了他的计划,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且他制造的“四十公里防线”已经被穿了个七七八八,再也没有更多的纵深可以挥霍了! 罗科索夫斯基知道他必须要调整了,鉴于离二十天的期限还有一段时间,而又没有了后退的余地,摆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死守!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很快从那“四十公里”防线上抽调部队,仅仅留下少许部队在“防线”上骚扰敌人,主力退回到卡林科维奇城区依托三道真正能连起来的防线阻击敌人。 罗科索夫斯基在战地日记中写道:“最残酷也是最艰难的一回合就来来临了,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碰硬的同敌人一较高下了!” 为了迎接艰苦的阵地战,罗科索夫斯基囤积了大量的物资,最重要的是抢修了大量的坚固工事,几乎将卡林科维奇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幢房屋、每一条战壕、每一片街垒和每一个散兵坑都有红军在驻守。对第六集团军的官兵来说,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守住阵地,要么跟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古德里安和罗科索夫斯基在积极准备第二回合的交手时,在德军内部也开始考虑调整了,龙德施泰德的军团除了在开战初期乘乌克兰空虚突袭得手打了两个漂亮的歼灭战,在进入到基辅一线时,面对顽强防守的红军,南方集团军群是寸步难进。 实际上不光没有前进,反而被迫步步后退,攻陷基辅的计划变成了蛋疼的围城战,北进莫斯科和东进哈尔科夫也分分钟被苏军赶跑了,能维持现有的战线都要感谢红军兵力不足。据说南方集团军群这一段时间的表现已经引起了希特勒的高度不满,元首强烈的要求龙德施泰德恢复之前那种势如破竹的攻势,尽快击破红军的阻拦,快速地向俄罗斯腹地进发。 为了贯彻元首的意图,德军总 参谋部制定了一个新的方案,核心思想就是寻找红军薄弱的防御地段,然后集中兵力一举突破之。而根据总 参谋部的了解,此时古德里安的正面,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防线最为薄弱,如果能从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中抽调出精锐的装甲部队插入该地区,很有可能在红军战线的最中央凿开一个大口子。 沿着这个口子,第二坦克集群可以快速地向北突进,经过布良斯克向莫斯科方向进发。德军总 参谋部判断,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突破,那苏军的防线将彻底的崩溃,消灭布尔什维克将手到擒来。 很快这个新的作战方案就被完善了,南方集团军群将抽调至少一个集团军投入了白俄罗斯方向,同第二坦克集群一起向北突破。与此同时,为了隐蔽作战企图,也为了麻痹和误导苏军,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发动一轮佯攻,尽可能的将红军留在原地,防止他们前往增援第6集团军。 不得不说,德军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从有初步的意向到具体的作战方案仅仅用了一个星期,10月10日,围攻基辅的南方集团军暂停了对基辅的攻击,相当一部分兵力被调往了白俄罗斯,大约一个集团军的德国鬼子经过科罗斯坚北上莫济里,而这一切罗科索夫斯基毫不知情。 而在德国人图谋发动新一轮攻势时,苏联方面在干什么呢?前线的红军依然在艰苦的维持战线,而在后方,一场新的争论已经爆发。 之前经李晓峰提议,列宁附议,红军当中的整风运动得以开展,不过对于究竟该怎么整风,政 治局内部的意见和分歧相当的大。托洛茨基认为,整风就是要肃清红军当中的逃跑主义和撤退主义毒瘤,必须要让红军指战员们鉴定一种信念——苏联的国土虽大,但已经不能再后退一步了。 对此,李晓峰是坚决不同意的,他认为对于畏敌不前者的整顿已经开展过了,已经基本肃清了红军当中的胆小鬼,绝大部分懦夫都被丢进了惩戒营和立功赎罪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时候再来一次,不是扩大了打击面以及原地踏步吗? 李晓峰认为,整风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要整顿的对象也不是那些胆小鬼和懦夫,而是红军指战员当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上简单粗暴、军事上不求甚解、行动上极端教条的作风。扭转红军当中存在这些风气才是重中之重!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