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齐所有,娄关难守。此其二也。纵使夏侯府君和张将军善战,娄山险固,贺齐不来攻,举兵南下益州,安南将军难当其锋,挥兵西进,则越嶲必为所破,五尺道一断,南中非大王所有。江东兴工商,金铜奇缺,而南中多产金铜,一旦为周瑜所得,于大王不利。此其三也。有此三者,则大王不能不救鄨县。” 曹操点头不语,辛评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江东缺金铜?有家人在江东经商?” 费诗看了辛评一眼,躬身施礼。“董卓乱政之前,天下便有钱荒,如今孙策重工商,利行天下,钱荒自然更加严重。此乃常理,何必问于商贾?” 辛评被顶了一句,脸色有些不悦,正准备说话,曹操不动声色的摆摆手,声音虽然不大,但意志却有坚决。“公举所言有理,鄨县不得不战。仲治,公举去过鄨县,熟悉地形,就让他在军师处做个参军吧。” 辛评虽然不喜费诗为人,却不敢违逆曹操,只能点头答应。曹操又看看费诗。“犍为多才俊,你可有熟识的,不妨一起请来。” “有倒是有一个,不过此人不好学问,行事有些粗疏。” “无妨,只要有才能就行。他姓甚名谁,是哪里人?” “犍为武阳人杨洪,字季休,现在郡中为吏。” “有这个人吗?”曹操问夏侯惇道。 “有的,诚如公举所说,此人不好学问,行事有些粗疏,不过为人至孝,处事至公,也是可用之才。”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来一趟娄关,孤看看他。” “喏。” …… 汝南,葛陂。 孙策在水榭之上,缓缓的盘着拳。早春三月,正午的阳光普照,春风拂面不寒,他脱了厚重的外衣,只穿了一件窄袖贴身的春衫,干净利落。 陆逊——曾经的陆议——站在一旁。他刚刚从吴县省亲回来,月余不见,他多了几分内敛,少了些锐利,拱手而立,温润如玉,一点也看不出不久前刚刚指挥大军杀敌天子落荒而逃。 “为什么改名?”孙策收了拳式,不紧不慢地说道。得知陆议改名陆逊,他惊讶了好一会儿。 陆逊躬身一拜,笑道:“家从大父云,言多必失,当慎言慎行,以逊守道。” 孙策哼了一声,又道:“陆祭酒也知道言多必失?他最近和盛宪、管宁打笔墨官司可起劲得很呢,老当益壮,有廉颇之勇。” 陆逊忍着笑。“那也是秉承大王教训,不得不然。理不辩不明嘛。且吴郡是大王本郡,若是别人打上门来,身为吴郡郡学祭酒,他自然不能坐视。” “话虽如此,也不能闹得太过份。”孙策苦笑,双手叉腰,远眺葛陂风光。 陆逊回吴郡省亲,孙尚香与他同行,一起回吴郡拜见母亲吴夫人,陆康后来便登门提亲,吴夫人也同意了,举行了定婚仪式,陆康一下子战斗力爆表,不仅和管宁开杠,连盛宪都挨了他的骂,说他们整理的王充遗著《论衡》里有私货,盛宪等人将自己的想法掺入注中,篡改了王充的原意。盛宪原本也不是一个老实人,但听说陆家与孙家结亲了,不敢放肆,托虞翻来问,这次论战是不是孙策授意的。 孙策无奈,不得不请蔡邕出面,通审全书,写出审核意见。不审还好,一审却审出了麻烦。 第2182章 学术与政治 蔡邕审核了《论衡校注》后,指出了多达一百多处的错误,包括漏字、衍字,或者注解失误,他用词很委婉,但结论却很诛心。他认为这部《论衡校注》既不够严谨,也没什么新见,不仅没能体现出王充思想的精髓,反倒多了一些因循守旧的谬见。 蔡邕最后给出一个建议:重新校注。 蔡邕的审核意见就在孙策手中,但他迟迟没有对外宣布,只让张纮、虞翻两人看了。结果虞翻当时就火了,说蔡邕这是故意的,因为他指出的漏字、衍字大多出自他提供的部分,那部分原稿就有大量的涂改,是王充的原文,还是他的手笔,谁也说不清楚。现在他用这些无法辨别真伪的稿子来批评盛宪等人的工作,自然是别有用心。 目的很明确,他们想争夺富春一带玉器研究项目的控制权,至少要分一杯羹。这个研究项目规模大,投入也大,又涉及到为江东人正名,可想而知,必然是眼前有利,将来有名的大事,但凡有点实力的学者都不会甘心置身事外。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