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也不知帮衬下收拾个碗筷,我都不要她们洗碗,就能吃好饭抹嘴就走,简直是走资派小姐……” 陶湘在旁边听得讪讪,别的不说,她在陈家其实也不会洗碗,只偶尔端个菜拿副碗筷,说起来她与黄自如等流并无差。 但没想到陈阿婆竟也为她说了话:“我家陶知青还是蛮好的,性子和顺,人也大方,粮食什么都交给我管,她吃什么,我们吃什么……” 陈阿婆说得笼统,但周围的婆嫂婶子哪个不是人精,都听出了里头的意思,羡慕夸赞不已。 接下来的,陶湘就没再听了,听得她有些不好意思。 第十六章 秋收并不意味着一年劳作的结束,等公地里收获上来的荞麦杆子都晒得枯干,新的忙碌又摆在眼前。 种植过冬菜、给地里沤肥、收集柴火……桩桩件件都是顶重要的事,大家需要为过冬做起准备。 屯里其实每年冬天都有饿死冻死的人,前些年饥荒的时候死得还要多,因此只要还有一口气,旮沓屯里所有人都像蚂蚁般辛勤积囤着生活物资。 每当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人多力量大的好处,一些人口多的门户,几件事情可以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人口少的人家就吃了亏,能忙到陀螺转。 更像是知青,或者说游离群众外的三位女知青,做这些事情怕是只有哭的份。 上回与陶湘不欢而散后,三人退回了知青宿舍,好些天没怎么出来露脸,更别说出来干活,不知道又在里头捣鼓什么鬼。 这些都是陶湘从往来的三姑六婆那听来的,托陈阿婆的福,如今陶湘也打入了本地婆婶的圈子,且融入得还挺融洽,知晓了好些屯子里的秘事。 大多都是叔媳扒灰、兄弟阋墙等污糟事,当然也有一些确实重要的信息,比如山尾废弃的煤场经过一场大雨后,露出了一些琐碎的煤石,好些人偷偷捡去卖。 这个消息听得陶湘心头一动,她没有煤卡,正愁没法子去买煤。 小隔间靠门的墙壁角落放了一只崭新的铁皮煤炉,它是被老师傅前两天刚做好送过来的,对方拿了钱和白米千恩万谢地走了,陶湘却反过来还要谢谢他。 这个煤炉同陶家的那种笨重家庭煤球炉子并不一样,依照陶湘的要求,比较秀气小巧,外形像是只铁皮桶,但却内有乾坤。 里头用上好的黄土捏了泥搪胚子,外头裹着一层被打磨得鲜亮的铁皮,底下还有一个小洞可以推送易燃物点火,无论是煤球、柴火,还是时新流行起来的蜂窝煤都可以烧。 陶湘曾用木柴试过几次,效果确实不错,只是枝木燃烧得太快,俨然不及煤块经用。 有了买煤的思路,陶湘也不再烦恼,而是一边忙活种青白萝卜过冬菜,一边开始寻找去接触卖煤人的机会。 知青还没被分自留地,陶湘帮忙种的是陈家的地,离得公田不远,边上是山,再过去一些就是他们第一次上工开垦的荒田。 这个时节,屯民大都在自家的地头上忙活种菜,给公田沤肥的主力军就成为了屯子里被下放来的臭老九们,包括养殖房里的顾老先生与垦荒的顾同志。 与粪便打交道的都不是什么体面的活计,恶臭、污秽如影随形,现在还不算太冷,空旷的田里就已经臭不可闻了,每每劳作都需要屏息。 也就是这期间,陶湘第一次见到了顾同志的外祖父顾老。 顾老给陶湘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这是一位身体不好却相当有学识气质的老人,哪怕因挑着两只沉重粪桶的他背脊微微佝偻着,但看起来就是与本地屯民们不太一样。 眼看着对方慢慢走近了,准备越过陈家的地去到公田里,陶湘忙不迭埋下头继续挖掘着土坑埋种子。 盯着人看未免不太礼貌,尤其当下这种一身清风傲骨的知识分子,自尊心总要强上一些,陶湘心不在焉地想着。 但万万没想到,本应越过她离开的顾老却在她身边的小路上停了一停。 陶湘难掩好奇地偷偷抬头去看,只见老人家原本还带着苦气的褶皱面容在她望过去的时候,忽然对着她绽了个笑,还挤眉弄眼做了个小小鬼脸,实在是与陶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