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兵在1917

199 左还是右


起来的指挥员和系统接收军校教育的新兴派指挥员在相当多问题上矛盾重重。

    比如老一辈普遍文化水准比较低,哪怕是经过了后来的军校培养,但天然的底子摆在那里,显得很毛糙,而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受到了之前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比如普遍不重视防御,比如普遍不重视伤亡,喜欢蛮干,还主张用革命的进攻对抗敌人***的进攻,以攻对攻打垮对手。

    而后面这批新兴的学院派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在西班牙内战和远东对日本作战的经验让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跟老革命们完全不一样。他们不喜欢那些老掉牙的老经验,认为红军的战术完全可以更丰富,更不认为防守就是错误。

    很显然,这两派人尿不到一块,前者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院派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认为打仗不是地图作业,讲究的就是一股子狠辣的劲头,很认为学院派就是太过于关注伤亡,以至于忘记了如何去争取胜利。

    而后者认为老革命都是一群土鳖,只会蛮干,不善于思考,更不懂得研究战略战术,只会用人命去填窟窿,这么打仗简直就是草菅人命,自然要坚决的抵制。

    说到底,这是新旧两种思维之间的争论,代表了红军对未来战争方向的理解,是将简单粗暴的人力密集型战术发挥到极致,还是进行产业升级玩更加有技术含量的战术。

    总而言之,这两派之间的争论是完全对立的,不存在什么中间路线,斯维尔德洛夫指望两头都讨好,注定只会两头都不靠谱。这么说吧,小斯想要拉拢的那些中间派,基本上都在惩戒营或者戴罪立功连里混,而这些人完全就没有拉拢的价值,注定了小斯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那么左 派和右 派究竟谁能胜出呢?恐怕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斗争过程,甚至可能伴随着整个卫国战争的历程,毕竟军人的斗争说到底还要靠战场上的成绩说话,谁的战绩好功劳大,谁才能笑道最后。

    不过暂时看来,李晓峰稍占上风,为什么呢?因为军官和士兵都不是傻瓜,从卫国战争爆发这三个月的情况看,主张猛冲猛打的左 派除了大量的伤亡报告什么也没收获,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不讨人喜欢的。

    与之相反的右 派虽然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但是他们那种尊重每一个战士,以及切实的要求改良战术战法的呼声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简单的道理,一边只会让你傻乎乎的送死,而另一边却说完全不用这么去送死,你会投哪边一票?

    反正在中基层官兵心中,右 派更有市场,绝大部分基层军官和士兵是欢迎右 派的理念。之所以李晓峰这边还没有确立压倒性的优势,关键原因就在中高级军官这一头,这些军官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接受了红军的传统战术,认为这就是圣经不容亵渎,一大波中高级军官抱团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视的。

    李晓峰想要获得胜利,恐怕只能将这一批人清扫干净,否则红军很难做到意见统一。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李晓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向前走。

    比如眼下的第一回合交锋,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进行明斯克反击作战,左 派是一致说好,右 派是强烈反对。这场争吵直接将方面军、大军 区和军 委一级的高级将领全部卷了进去,会议一个接着一个,争吵更是从来没有停止,反正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直到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坦克集群突然出现在莫济里,轻而易举的肃清了罗科索夫斯基留在那里的守备力量,然后顺势北上渡河配合古德里安夹击第六集团军,经过两天的鏖战,彻底地将罗科索夫斯基击退。

    当这一情报摆在军 委和政 治局的案头时,关于要不要开展明斯克反击的争论才暂时终结。

    用托洛茨基的说法:“现在,敌人又一次突破了我军薄弱的防线,一旦敌人渡过第聂伯河,那将引起连锁反应。我们要做的是阻击敌军,将敌人拦在第聂伯河西岸,防止他们进犯俄罗斯一步!”

    顿了顿,托洛茨基用不容置疑地口吻说道:“应该立刻从明斯克方向抽调部队前往增援第6集团军,并立刻命令第16集团军前往第聂伯河东安构筑坚固的防线!”

    托洛茨基的意见很有市场,白俄罗斯方面军又一次快速动员,增援部队飞快地向第聂伯河方向开拔,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拦住德军的雄心壮志。

    但是对于这份雄心壮志,李晓峰却嗤之以鼻:“我早就说了罗科索夫斯基和卢金那里很空虚,需要重点关注,结果呢,总 参 谋部不听,一门心思的借着保卫明斯克的由头搞小动作。现在好了,罗科索夫斯基被突破了,火都烧到了房顶才想着去灭火,晚了!”

m.tHONgaDaY.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天兵在1917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