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了解到的事实有些偏差,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一步步说吧,先说协约国的军队,诚然协约国是计划用十个师的兵力去扫荡什切青并威胁东普鲁士,这是确有其事。但是却不是马上就准备实现这两个目标。 这么说吧,其实协约国的兵力也是很紧张的,因为国内的无产阶 级运动日益高涨,他们抽不出太多的兵力去干涉俄国革命。这就导致前线的兵力很是捉襟见肘。 福煦那边别看击败了白俄罗斯方面军,但是还是付出了不菲的代价,老头也一直叫嚷着兵力不足,要求获得支援。而在协约国看来,什切青和东普鲁士是小问题,华沙方向才是重点。所以不管是兵力还是物资够更倾向于华沙方向。这么说吧,收复什切青和攻击东普鲁士根本就不受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协约国集团觉得第一步先收复什切青,等收复什切青之后再看情况解决东普鲁士的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那所谓的十个师其实是纸面上的,是计划中用于解决东普鲁士用的兵力,而收复什切青根本不需要十个师! 根据协约国集团的侦察,波罗的海方面军在什切青及德国东北部地区应该只有三到五个师的兵力,而且还处于分散状况。消灭这些敌人,有六七个师就够了! 那么协约国最后派了多少兵力去收复什切青呢?一个师外带一个独立旅。可能有同志要奇怪了,作者君你刚才不是说需要六七个师吗?怎么转眼又变卦了? 不是变卦,而是协约国只能拿得出,也只需要拿出一个半师就凑成七个师了。因为德国的艾伯特政府也派了兵力去收复什切青,有多少人呢?五个师! 德国人花了老大的劲才将这五个师从巴伐利亚调到了北方,准备恢复东北方向国土的正常秩序。在协约国看来,自己出一个半师就很给德国人面子了,接下来就让德国人打头阵好了。反正他们才是德国的主人,才该着急。 说到这,大伙就该明白了,什切青方向说是协约国在主导,但是主力打手其实是德国人。而德国人跟协约国能尿到一个壶里? 如果李晓峰之前没有跟阿基莫维奇达成高度共识,那德国人可能真心是比较急。可是谁让他们暗地里跟某仙人就长远发展达成了高度一致呢?这么一来德国人自然就没有那么着急了。 为什么? 因为李晓峰向他们承诺了一点,不再继续煽动德国东北部地区无产阶 级的情绪,双方合伙打一场默契球,最后德国人安静的恢复秩序,而波罗的海方面军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胜利的转进。 波罗的海方面军,不对,应该说李晓峰想要些什么呢?很简单,什切青造船厂他是准备搬走地,这么一个老厂他才不会留给波兰擦脚布。至于德国人,他们也很清楚,什切青今后将不会属于德国了,他们不可能为波兰人和协约国集团拼命。 搬走什切青造船厂只是一方面,李晓峰更想要做的是在什切青好好地敲打敲打协约国,打算一口气将协约国的那一个半师吃个干净。能在什切青打掉协约国的一个半师,那么波兰战场上就可以少面对一个半师的敌人。 从这也就能看出来了,其实李晓峰那边的压力是非常小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告诉托洛茨基他没什么压力呢?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某仙人不看好图哈切夫斯基,更不看好托洛茨基的作死手法。如果让老托知道他压力很小,那么老托绝对会逼迫他去填坑的。李晓峰可不愿意填坑,更不愿意帮老托填坑,所以叫苦叫屈就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嘛,没听过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吗?这一仗打完了,后面就是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不趁早多刷一点功劳,后面论资排辈论功行赏时怎么有理有据有节的捞好处? 傻逼才不叫苦嗫!就是要让中央知道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压力有多大,就是让党 内上上下下都知道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功绩。不把形势说得恶劣一点,怎么突出功绩之伟大呢? 所以某仙人是使劲地把敌人往强大了吹,总而言之一定得让中央觉得波罗的海方面军很苦逼,苦逼得他们都不忍心了才好。 不得不说某仙人的策略很成功,当图哈切夫斯基的白俄罗斯方面军被打得焦头烂额,当托洛茨基也是愁眉苦脸的时候,波罗的海方面军的日子过得不错,或者说他们打得还是比较轻松的。 停留在东普鲁士的主力就不用说了,依然在抓紧时间训练整编和换装,正在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波兰最后的决战。而前出占领了什切青的那三个师也比较轻松。 当某仙人同艾伯特政府暗通款曲达成一致之后,立刻就将之前分散在德国东北部地区煽动工人情绪的部队收了回来,也就是说,之前协约国以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零散分散的敌人的判断是错误的。等待着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三个满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