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种机会,多听一听后世的情况,再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它不香吗? 【我们说到《汉书》是“综其行事、旁贯五经”的,它叙事,要有史实根据。】 【而《史记》之中“坑杀方士”的故事,并不足以,成为秦始皇“坑儒”的根据。】 【如果要确立“燔书坑儒”的说法,则必须要有其他被认定的“坑儒”故事。】 随着天音的述说,一段文字缓缓显露。 那是一段卫宏的《诏定古文尚书序》之中的文字,讲述了一桩“坑儒”的故事。 在这里,可以找到“被认定的坑儒故事”的踪迹。 【卫宏,是活跃于东汉初年的儒士。】 【在他的《诏定古文尚书序》里的秦始皇“坑儒”的故事,可谓是“坑儒”事件的初版。】 【这个版本,应当是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坑杀方士”的故事为底本。】 【而且是有意图地改造而成的。】 随着天音的述说—— 天幕上,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里的段落与字句,被用一条红色的线条划出。 首先是: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 【这一句,是交代“坑儒”故事的历史背景。说它是来自“焚书”所引起的不满,将这起事件,与求药、方士之间,直接割裂。】 【这一背景,在《说苑》《史记》的故事里都并不存在。但在卫宏这里,却坚定而明确。实际上,经师们在编造历史之时,似乎是可以密切地结合现实的需要、而随意变更的。】 天幕给出另外一段叙述与佐证。 这是卫宏在《古文奇字序》里述说的“坑儒”的背景: 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 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 至者皆拜为郎,七百人。 ——此处,卫宏结合了古今文经争论的需要。 将“古文”至于“篆隶”的变更, 作为“坑儒”的背景。 随后。 天幕上的红线,第二次出现。 划在了《诏定古文尚书序》段落的第二句: 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 ——这里与《古文奇字序》的描述大体相同。 【这句话,交代了“被坑杀之人”与其人数。】 【《说苑》与《史记》所说的,都是“四百六十余人”,到这里则变成了七百人。】 【而且诸生七百,被征召前来、拜为郎的这种说法,也并不符合秦朝的制度与历史。】 【它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儒学昌盛的事。】 其实,不用天幕刻意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