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做完粉条就开工。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凡是听到消息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说一句大气。 一些心思活泛的人特意找上庄丰收,表示他们也想捐银子,想为这条路出一份力气。 多表现表现,才能在黎荞跟前留下好印象嘛!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看看朱家村如今的待遇,他们要成为第二个朱家村! 说实话,愿意出这个钱的人家还真有不少,且不说家里有人进了县城的红薯作坊,只说今年的红薯。 今年红薯大丰收,他们种的又多,很多人家靠着红薯都能挣三四十两银子。 更别说还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家,家里有人在红薯作坊干活一日能拿三百文的工钱。 所以,舍得捐这二两银子的,真的有不少人。 别村有人愿意捐钱,庄丰收自然乐得接收,旁人多捐二两,黎荞就能少掏二两。 而且,为了鼓励旁村的人多捐,他表示路修好之后会立功德碑,凡是捐了银子的人家,都可以在功德碑上留下名字。 这消息一出,想要捐款的人家风一般冲进了庄丰收家,好家伙,这等于是和黎荞出现在同一块石头上,这是接近黎荞的好机会哇! 可不能错过! 但黎荞不是银子,不可能每个人都对黎荞抱有善意,有那么一些人,哪怕他们靠着黎荞挣了钱,那依旧挡不住他们眼睛红的滴血。 这些人认为这个银子是黎荞应该出的。 如果黎荞一开始就很富裕,如同乡绅那般高高在上与普通小百姓不一样,那现在愿意伸手拉他们一把,他们只有感激涕零的份。 可黎荞从前是烂人一个,现在摇身一变,竟能挣那么多银子! 他们不服,他们嫉妒! 再加上韩小雁那一番“黎荞在使唤全村人给他挣钱”的言论也传开了,所以,眼红黎荞的人还真不少。 但以黎荞如今的名望,这种话他们只敢在私底下说说,不敢当众讲出来。 没看黎黍都不能再进红薯作坊了么,更何况是他们! 在这种氛围中,黎荞和陶竹又去县城了,他们夫夫去县衙送江知县买的点心。 今年江知县又找黎荞买点心当年礼了。 临走前,江知县告诉他们夫夫,他已经把县城红薯作坊的粉条当做贡品送往了京城。 关于粉条的诞生和如今的全县大疯狂,他也写了详细的折子。 按照正常速度,正月底,圣上的反应就会传到平城。 黎荞听了此话,有一种不真实感,江知县还真把他名字写折子里送往京城了? …… 写就写吧,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明年二月的县试。 不过,他再次隐晦的表示,如果府、省两级的官员想要孝敬,那他是懂规矩的。 江知县听罢他这话,忍不住笑了:“罢了,本官就和你说实话吧。今年夏筹备红薯作坊时,本官特意去了府城,将本官的计划全盘告诉给知府大人。” “大人很是支持这个计划,让本官放开手脚去做,所以你不必担忧。” 知府掌一府之权,总领下面各个县,他要搞这么大的阵仗,自然要和知府通通气。 知府大人不憨不傻,听完他的计划便知粉条能带给平城怎样的巨变。 若是平城真的富裕了,那知府大人身为一府长官,肯定也是有功的。 他的政绩也是知府大人的政绩。 况且,他折子上也明确写了知府大人给他不少支持和鼓励,所以如今知府大人也等着圣上的反应呢。 粉条可以成为平城的特产,也可以成为整个府的特产,和政绩比起来,黎荞的那点银子真不算什么,入不了知府大人的眼。 大盛在两位至圣至明皇帝的治理下,贪官较少,虽然仍有潜规则,但都不会太过。 一是因为官员的俸禄够高。 职位高一级,那俸禄能高不少,有的甚至能翻上两三倍,再加上办事时收的一些不影响大局的银子,所以大盛的官儿都不缺钱。 二是因为太上皇从开国到现在,砍起贪官来犹如砍瓜切菜,所以目前大盛很少有贪官,称得上是吏治清明。 黎荞的担忧,不存在。 这些事儿他原本是不打算告诉黎荞的,但这个年轻人给了他一辈子都没有第二次的机遇,而且还懂得审时度势,那他就说了吧。 权当是结个善缘。 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