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福州人来说“三坊七巷”是他们的家园;对福州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三坊七巷”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街”、“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称号。对世界来说“三坊七巷”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而对我来说“三坊七巷”却是我初次谋面的朋友。然而这位朋友,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一点生疏,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华夏子孙来说,不管你有没有来过,从来都不会感到生疏! 和朋友吃过晚饭之后,为了赶时间,他把碗筷都扔给了爱人,就带我上路。我们先到“五一广场”看一下广场夜景。福州的朋友们都在广场上游玩、跳舞,他们的生活充满着幸福的活力。随处可听可见的音乐和舞姿,让我想起人生本该如此。希望窝在办公室的朋友们,出来走走吧,让自己的世界,自然宽松一点! 我和朋友在广场上转了一圈,之后他带我顺着马路往“三坊七巷”走去。福州市区的夜幕下,远处的“白塔”光彩夺目,衬着华灯,格外亮丽,我按了几下快门,这美就会让我带走。当我们路经南后街澳门路“林则徐纪念馆”时,因为是晚上时间,馆门已闭。我们在祠门外屏墙上,看到壁上嵌有“虎门销烟”的两幅大浮雕,还有大门额上题有“林文忠公祠”的字样,我们又在外面随拍几幅照片。 继续往下行走“三坊七巷”就在眼前了!有关“三坊七巷”的历史,这里还得闲说一番。据说福州建城,始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后闽越王无诸建冶城。其后,自唐末王审之治闽到宋初,经济高速发展,四度拓城,形成“三山两塔”的城市景观。(三山是“屏山”、“于山”、和“乌山”两塔为“白塔”和“乌塔”“白塔”在于山之上“乌塔”在乌山之上。)在封建社会,以宗教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聚群而居,是一种普遍的民间风俗。这种风俗形成了郡民的居住格局,著名的“三坊七巷”就由此发展而来。 从我和朋友这个方向往街道走去,左边是“三坊”而右边是“七巷”我们当时是从左边的“三坊”一直走过去的,到南后街大门,再折回往后走过“七巷”(虽然是“三坊七巷”叫惯了,但“七巷”却比“三坊”更加古老。)而按其地理位置来说“三坊七巷”是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再以南后街为中心轴,向西三片称为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七条称为巷,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巷。2009年“三坊七巷”被授为“中国十大历史名城街”的称号。 福州的“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为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计200多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之地。有如黄璞、陈襄、张经、黄任、郭介三、郭伯荫、梁章钜、陈寿祺、沈葆桢、严复、刘齐衔、林觉民、翁良毓、刘魁雄等。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在附近的南后街澳门路,冰心先生和林觉民同住于杨桥东路17号。房屋本是林家的,后因觉民被捕而转给谢家,所以此处是“一个住所两位名人”而朱紫坊则是朱家四兄弟同登仕门之地,后又因出了萨、方两家近代海军将领,被张爱萍上将称为“海军世家”另外,福州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就是林浦村。林浦村也是一个著名的文物村,在明代,素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美誉。 一路走去,南后街上处处灯火通明,街道店面古朴庄重。偶有亭台楼阁,不少郡人游客在亭上休息谈心。大街上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