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影响之人,当然不仅仅只有帝后。 出面提请充选后宫者礼部尚书杜渐知,是赵国公外祖父杜渐宏的堂兄,因受连累,一度也曾困于牢狱之灾,后虽赦免,然而韦太后执政时无望得到重用,直到贺烨登极,在冯继峥为首的正统派力荐之下,再兼贺烨也愿意安抚杜氏族人,杜渐知方得礼部尚书之职。 他不是太后党徒,却对冯继峥心怀感激,两人寻常不乏走动来往,在冯继峥的影响下,杜渐知亦对逐渐坐大的后族饱怀忧虑,说句公道话,新帝虽然年富力强,然膝下只有太子一个独丁,国丧期除,储君已定,礼部长官为天家子嗣繁荣为计,建言礼聘名门闺秀,选充后宫也确是基于职责,虽说杜渐知有限制后族这一层用意,但出发点仍是为了社稷稳固,论不上私欲权望,就更不提大奸大恶。 任谁的本职工作,无端引起帝王驳斥,都难免心中不服据理力争——尸位素餐奴颜谄媚之徒除外。 也更加不可能因为附议之臣,掺杂着太后残党,决心便产生动摇,干脆放弃职责。 帝王没有纳谏,杜渐知也是满腹委屈,下值之后,受冯继峥主动邀约,他便顺理成章地与好些个同僚,一齐聚集在冯侍郎邸议商。 主家没有准备佳肴美酒,更无丝竹乱耳、舞姬助兴,唯清茶数盏,榻案围坐。 愤愤不平的某人率先抱怨:“杜尚书所谏,乃职责所在,忠事君国,竟遭圣上驳斥,可见冯公料断,圣上虽智勇,奈何受惑于后族,让我等,不得不忧虑外戚乱政,近臣误国。” 杜渐知没搭腔,但凝重的神色,已经显示他对此人的见解颇为认同。 却听另有一人紧跟着抱怨:“先不提这事,最可恨乃是薛绚之、贺澄台等后族,为了权欲,竟怂勇圣上将所谓新政推广全国,多年以来,容庇族人免于税赋皆乃惯例,这下倒好,贺澄台清察搜扩隐田,闹得天下不宁人心向背……” 这话杜渐知便存异议了,因为在他看来,旧的税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下发展,税制改革也好,官制改革也罢,都是利国利民之益政,怎么就成了后族怂恿?不能因为贺澄台担任纠察使,清察隐田不法之事,损及些微私利,便将益政污为谬错吧! 他有些担心冯侍郎也会犯急进之错,好在是立即便听到了驳斥。 “慎言!我等虽忧虑外戚后族势大威胁皇权,造成社稷之忧患,臣民之劫难,但不能因为皇后及薛绚之等等,便抗拒益政与皇命,税法改革,的确能使百姓获益,有利于国富民强,身为忠良之臣,万万不能因私利受损,便心生不愤,而以益政,怦击异己。” 杜渐知不由连连顿首,表示支持冯侍郎的大公无私。 “今日邀请诸位,初衷乃是如何劝谏圣上遵从祖制,以社稷稳定为重,充选后宫繁盛国运,杜防皇后干政弄权,外戚势大而为江山国祚埋下隐患。”冯继峥再一次强调道。 但他也知道在座之人,有杜渐知这样的纯臣,也有私心重利之辈,但这不重要,他的目的是团结同僚,务必促成礼聘之议,他的侄女要入宫,但侄女不能孤军奋战,还需要臂助,他们不仅要促成皇帝认可礼聘,还要争取把决断权掌握手中,至少与他来往频繁的几位,甚至还有嫡亲故交,最好都有女儿得获礼聘,如此才足够与皇后抗衡。 可冯继峥等属诗书门第,相对普通世族勋望更加在意维护清高之名,这些人是不屑于利用女子争宠,为家族谋获利益的,当然,这样的“不屑”也许并不纯粹,如沈氏等一部份,因子弟无能,家境渐渐衰败,其实是很想利用联姻改变现状,只不过又不得不在意声评,行事瞻前顾后,他们需要冯继峥提供一个台阶,需要一个旗号抵挡诽议,这样一来就能名利双收。 冯继峥也的确想好了旗号。 “我等诗书之族,虽不耻以用女色邀宠,然则眼前情势,一来太后党务必会进献女子,再者后族坐大外戚为患,当今天子志存高远,本为社稷之幸,若因后宫种种隐患,再度激发祸乱,非但治世无望,甚至会使君国江山再度隐于危急!我等食君之禄,当以忠心事君,在这个时候,可不能借口爱惜声名,放纵祸患养成,故而在下希望诸公,在此非常之时,以大局为重,我等诗书之族女儿,若经礼聘入宫,方能劝谏圣上杜防隐患,辅助圣上成就盛世之治,使大周江山永固。” 这一番话纵然让沈氏等等欢欣鼓舞,同声附和,一脸慷慨正气,仿佛他们当真是舍私为公的忠良,为了天下兴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仍有一些人,仍然难免迟疑与顾虑,便听问道:“冯侍郎是想荐令嫒入宫?”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