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香元这头给字又削又写,忙活了挺长时间,到了第二天,自然是要提前去看热闹!冯香元想的很好,我提前去二楼呆着,也不是别的位置,就是之前太乐安霖常坐的那个位置,靠着窗户。不管是这掌柜的提前发现还是说等揭彩的时候发现,自然那个别天伤的在场,若是他有急智(不是错字),自然能将这幅对联补上去,要是没有也无妨,自己在这桌能听到外面人说话,到时候自己从窗户跳下,运用轻功飘然而至,缓缓落下,手中钢扇打开,慢慢的扇自己的胸口,如文曲星下凡,踏然而至,然后解决这酒楼的危机! 天才!就连冯香元自己一想都咧嘴笑,我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呢!太佩服我自己了!但是我拿着扇子,是扇胸口呢?还是扇肚子呢?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扇子最开始叫“翣”,是一种礼仪之物,就是皇帝后面带着两个挺大挺长的东西,就叫“翣”,后来慢慢的成为了纳凉工具,中国人很会钻研,从最开始的扇子,是一把菜刀形状,慢慢演变,其中的文化慢慢升华,演变成一种时尚,男性的大多拿着折扇,女性大多数绫绢扇,就是那种一个把柄,成圆形那种,故此称作“团扇”现在你某个医院门口,发的那种印有该医院宣传的小扇子,就是以绫绢扇为原型做的。 而越钻研,自然也就越讲究,扇扇子,都分成各种行业的人,扇的位置也不同,民间流传“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这几句话说是什么呢!“文胸”说的是文人扇胸口,而且扇的时候,扇子不都打开,就裂开一点,扇的时候,幅度很小,显着文雅,而且扇面之上,一般都是名家的提笔最好,到时候文人之间还攀比:“你这扇面谁题的字啊?”这头回答:“王羲之!”书圣题字,那可就了不得了,自然在文人之间颇有地位! “武肚”说的是习武之人扇的是肚子,而且是将扇子都打开,显着豪迈,扇风的时候,幅度也大,就为了彰显英雄气概,当然,作为武者,你那个王羲之提笔的扇子自然就另类了!一般武者扇面上,不题字,都是画画,什么关羽放曹的“华容道”,什么秦琼的“两肋岔道”。 “僧道领”说的是和尚老道,他们穿的不是袈裟,就是道袍,即便是大热天你也没见过那个和尚老道穿个大背心,口念弥陀佛的......当然老道一般口念的是:“无量天尊,说的是三清。”因此,不管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和尚老道都在外面穿着如此厚的袈裟道袍,冬天还好说一些,能在里面棉衣棉裤,可是到了夏天,怎么办?有扇子扇风,但是要闪身上任何一个部位,凉风都被袈裟道袍挡住了,所以只能拿扇子扇领口,扇的时候,解开离脖子最近的那个扣,然后一手撑开领口,一手往里面扇风,算是能凉快一些。当然了!他们一般作为出家人(有一部分老道是可以结婚的,各派不同),不能秀个大姑娘,小媳妇的,那要是一天就看着扇面,不念经了,那就成了花和尚了,所以一般和尚老道的扇面上,都是佛祖啊,观音啊,又或者三清四帝,罗天诸神。 “书口”说的是说书的先生,那些说书先生说一段评书,短的二三十分钟,长的一个小时左右,嘴自然是热的,所以扇扇嘴。当然说书的先生用扇子并非主要扇风,有的时候可以用扇子比作东西:“拧着是枪,端着是刀,横着是剑,竖着是笔”所以这一把扇子在说书人的手中,可以化作任何东西,在说道高(潮)部分,拿起扇子,一比划,身子再做出几个姿势,让听众们好似身临其境一般!但一般说书的扇面没什么讲究,高山大川为主。 “役袖”说的是差人衙役,你看衙门里大人一拍惊堂木:“升堂!”,两旁衙役接着就喊:“威武~”每个衙役站的都“标版溜直”,没有一个说站在大堂上弯着腰,支着腿的,没有!其实这些衙役的站姿,就跟小区门口的保安一样,都是需要你“站有个站样。”但是大热天的,你标准挺直的站着,浑身都是汗,怎么办?拿着小扇子,不大点一个,趁着老爷不注意或者没人看见,偷偷拿着小扇子往袖口里扇扇风,算是能凉快一点!自然这样的扇子不需要扇面上有什么! “媒扇肩”说是媒婆,媒婆是“六婆之一”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