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费脑子和体力的一场,共有十三道题目,都是出自于四书五经,从中摘取一段话或一句话,让考生阐述分析其蕴含的义理。其中四书三题,《周易》两题,《尚书》两题,《诗经》两题,《春秋》两题,《礼记》两题。 第一道就很有难度,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黄寄北思考了一炷香的时间才理出了头绪,提笔在草稿上写下了大致思路。 黄寄北是这么理解这段话的,他认为一个人的地位决定了他要负的责任和义务。上古时期的大禹和后稷身居要职,治国安民是他们的责任,所以他们都热心于治国救民。 但到了后世,大家却忘记了职位和责任的关系,做官的人一味的追求升官发财,忘记了他们的责任,愧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 想明白后他才用书面用语将答案写了上去。 纪大人出题颇有水准,第一道题就能难住不少人,若是个心理素质差的,第一道就被难住了整场考试都会受影响。 黄寄北原以为自己猜中了纪大人的出题套路,解决了第一道这个拦路虎,后面的题目会简单些,没想到后面却是一山还比一山高,题目的难度那是阶梯上升,简直是把他们这批考生放在炭火上烤呀! 十三道题目答完,黄寄北堪堪赶上了交卷的锣声,一口长气呼出,黄寄北这才瘫倒在号房里。 还没从第一场考试的阴影中恢复过来,众学子们又急急忙忙地奔赴考场开始第二场考试。 第二场:策论。 本场考试共有五道题目,黄寄北一路做下来虽是耗费了大量心神倒还算顺利。写到最后一道题目的时候黄寄北停住了,这道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题目着实简洁了些,让人有些摸不出头脑,黄寄北稳下心神,开始回忆这句话的出处,好一会儿终于让他想了出来。 这句话出自于《尚书》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换成通俗的语言,这题目就是:论疑罪从轻。 找到了头绪黄寄北写起来就快了,对于这个问题他还是有不少话想说的。 第三场:杂文 杂文三道,第一题是议论文,题目是:人君之心惟在所养。 这题着实很难下手,用什么养?这是问题关键所在。黄寄北思索一番决定从善恶的角度出发,做对比议论。 黄寄北在文中指出,修身养性要为善去恶。以善为师,得到的是正直的教诲,人心才会越来越明智,反之,跟随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对恶念不加约束,人心就会崩坏,最后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破题后旁征博引,列举历史上典型人物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善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什么样的选择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写完后黄寄北还是觉得不甚满意,又修改了几版才罢手。 第二道题目是让学子们拟一份给圣上贺寿的奏折。 这个也是需要点技巧的,拍马屁也不是人人都能拍出水平的,拍的真情实感的。过于媚上,难免失了文人风骨,会让人瞧不起,反之,过于清高同样不讨人喜欢,黄寄北酝酿了一番,提笔写下文名:《千秋表》。 考试接近尾声,不少人快撑不住了,头脑开始混乱起来。 此时黄寄北号房里面臭味愈发浓烈了,黄寄北忍不住干呕起来,条件反射的用手护住了试卷,若是把试卷弄脏了,这一切可算是白费力了。 第三道是格式化的公文写作,对官场书面用语考核力度很大,多亏了青麓书院有从官场归隐的老师专门教授他们这类用语,才让他顺利完成了这篇文章。 这次的乡试考题实在是太难了,没有一个考生能笑着走出考场,如果怨念有实感,纪大人估计已经被考生们的怨念给淹没了,他们算是见识到了大文豪的厉害了! 考完后黄寄北几近虚脱,如不是官差赶人他都不想起身了。好不容易看到程材了他也顾不得形象了,一头就扎进了这个堂姐夫的怀里,昏死过去了。 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