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张昭,却也说得明白,张昭在渤海的度田方案并不能让人满意。要想证明他的方案合理,除非他留任渤海太守,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发展超过河间。 如果张昭不留任,等同认输,承认这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治久安的政策。 对张昭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张公,能得陛下器重,是你的荣幸。”孙策强笑着说道。 既然留不住,不如大方一点。 张昭离席,拱手施礼。“谢陛下,臣愿留任,在渤海施政,上报朝廷,下抚移民。四年之后,若渤海不如河间,臣愿上书请罪,从此归隐。” 刘协嘴角挑起一抹得意的笑容,淡淡地说道:“卿言重了。天下广大,治道复杂,是德是刑,莫衷一是。朕年幼,难以判别,只能请诸君各逞其能,择优而用。卿也不妨趁机此会,一展胸中所学,付诸实践,以验真伪。” 张昭想了想,又道:“既然如此,臣冒昧,敢请罢度田。” 孙策吓了一跳,连张纮都皱起了眉头,觉得张昭太过份了。 度田是天子既定方针,而且已见成效。你不在渤海彻底推行度田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恢复原状? 一旁的刘备、麋竺等人看在眼里,也有些不以为然。 刘备甚至有些庆幸。亏得张昭不是他的幕僚,否则会被他拖累。 “陛下……”孙策起身,准备为张昭解释。 刘协摆摆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卿欲罢度田,是想证明德治胜于刑治?” “是。”张昭梗着脖子,抗声道:“诚如陛下所说,德刑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未有定论。臣虽不才,愿行德政,以明天下之乱,非儒门之罪,而是儒门之道不行之故。” 第九百四十五章 以身证道 刘协无声地笑了。 此情此景,他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张昭第一次见面就提出这样的要求,不知道是说他天真,还是说他耿直。 或许是兼而有之。 不意外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很难找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标准。一个问题可能争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答案。 儒家的治道究竟有没有用,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争论,何况现在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理论。 法家?拜托,名声早就臭了。 儒家好不好,至少传承了近百年。用法家治国的秦二世而亡,妥妥的亡国之道。 有这样的认识在先,刘协也不敢指望自己登高一呼,就能将儒家打倒在地,然后提出一个人人赞成的新理论。 事实也不可能。 所以,他打的旗号一直是改良儒家。 既然M.THoNgA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