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以及半公开的流民招募活动地进行,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塘庄码头现在已经彻底撑不住了。 要知道,钱塘江原本就不是什么适合搞江海联运的地方。江口不但水浅,还经常有各种大小潮水,十分影响吃水深的海船进出。 在这种局面下,杭州站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上海滩——再没有什么港口位置能比上海更加适合“国际贸易”了,这一点在后世已经被充分验证了的。 第335节 开港(一) 上海县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建制。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衙门就在今天的光启路上。当时上海市舶司与广州等地的市舶司齐名,是全国7大海关之一。 到了明代,拜官府捉摸不定的海禁政策所赐,整个国家的海贸和与此相关的科技发展反而倒退了不少。像市舶司这种产物,在隆庆开关以后就只剩了广州一家,其余的则全部被官府撤销…… 而熊道这次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要“重开市舶司”,“重建国内第一外贸港”,可谓是任重道远。 当座船来到上海县外时,已然是掌灯时分了。 虽说从规划上讲,明代的上海不过是个县城而已。但是从繁华程度上来说,此刻的上海县,城里城外一片灯火,绵延关厢东西各五里,市场,客栈,佛宫,酒楼,贾肆,鳞次栉比,俨然一副江南巨镇的模样,说是明代版的“十里洋场”也不为过。 这种嚣华场面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无论朝廷在海贸方面如何消极,但是上海的区位优势是不可改变的。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从此地出发,无论北上京津,还是南下闽粤,抑或是渡海去日本琉球,航程都差不多。 即便像明人这样只做内需海贸,也足够上海县发达富裕了。而且上海县从来都不是小渔村,自宋元以来就一直是繁华的贸易港,所谓的“东南壮县”。 熊道的座船在过了金山卫后,就拐入了黄浦江,然后一路沿江而下,来到了县城大东门外的码头区,缓缓在官码头旁边的诸多栈桥中选了一条下锚降帆。 走出船楼,面对着后世寸土寸金的外滩叹了一口气后,熊道便带着众多从人下了船。在两盏富贵人家标配的煤油灯左右照耀下,熊老爷踏过跳板,和早已等在码头的地主接上了头。 地主和熊道差不多年龄,姓罗,名叫罗十之。此人身材匀称,脸型有线条,态度热情又不做作,算是有风度的老帅哥一个。 罗十之身上有个秀才功名,又是当地富商,一直以来都在大批收购熊道的货物,算是熊道的二级经销商。m.THoNGadAY.NEt